广西壮族自治区 【切换地市】

欢迎光临“臻猪”产业振兴服务云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详情

广西日报:创新型广西建设激昂澎湃

2022-06-01

在桂林市五环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给电抗器线圈绕线。该企业所参与开发的高导热电气绝缘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1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 黄捷文/摄

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一台台完成装配的柴油发动机正在流转下线。(玉柴供图)

柳钢集团冷轧厂无人行车项目,可让行车自动完成吊卷上料任务,实现库区管理智能化。 黎寒池/摄

繁忙的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汽车自动化生产车间。 覃美春/摄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 (南宁高新区供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别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明确“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和“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工作思路,聚焦产业发展、聚合创新资源、聚力体制攻坚,八桂大地上创新浪潮奔涌激荡,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创新型广西建设奏响澎湃乐章。

补短板 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是关键,创新是动力。

创新不足是广西发展的突出短板。为了闯出一条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广西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自治区党委、政府倾力补短板,提出“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不动摇”,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引导创新链跟进产业链,双链融合发展按下快进键。

2017年至2021年,我区安排创新驱动专项发展资金60亿元,聚焦重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一大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产业技术攻关。

“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强桂”三年行动不断“攻城拔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千企科技创新、科技强农、科技惠民、创新功能区提升六大工程齐齐发力,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

作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的柳工,2014年曾遭遇“寒流”,其主要土石方工程机械产品销量一度持续大幅下降。凭借自主创新,柳工攻坚克难,持续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打了漂亮的翻身仗。2015年至2021年,柳工的营业收入从97亿元增长到287亿元,行业排名一路飙升,近百款新研发的产品远销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样依靠科研攻关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的还有玉柴。2021年,玉柴研发的中国首台商用车燃氢发动机成功点火,此举标志着玉柴在掌握大规模、低成本利用氢能的核心技术上迈出了关键步伐。

与双链融合相得益彰的是,创新功能区、创新平台建设跑出加速度。

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全区高新区总数由2015年的8个增至现在的14个。2021年底,14个高新区工业总产值8529.27亿元,同比增长6.8%。

创新平台蓬勃生发,玉柴集团高效节能环保内燃机工程研究中心成为首批纳入新序列管理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成功组建……114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36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保驾护航。

为了强壮企业的创新“筋骨”,我区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2021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达家3207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31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81家。

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2021年,全区突破关键技术50项,304项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换。

全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18年的44.84%提升至2021年的53.51%,增幅排在全国第四位,首次进入全国区域创新第二梯队。

破制约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托揭榜制的福,我们公司顺利地跟全国顶尖、业界一流的两个创新团队签了合同,可以联手开展技术攻关了。”近日,南宁壮博公司总经理林晓跟记者分享了这一喜讯。

林晓提到的揭榜制是我区实施的一项科技项目创新管理方式。3月15日,自治区科技厅发布2022年第一批揭榜制科技项目榜单48项,招贤揭榜答题,备受国内外创新团队关注。

为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我区破除创新体制机制藩篱,大刀阔斧改革。

大力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单个企业年度研发投入最高可获得800万元奖补;首次提出企业可用创新券抵付银行利息;开展人才薪酬制度试点……2020年“广西科改33条”出台,创新“大礼包”瞄准发展堵点痛点出招。

启动科研院所岗位结构比例自主设置试点;开展科研事业单位章程管理、绩效评价等试点工作;2021年发布广西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一系列的改革汇聚起强大合力,把八桂这片发展热土培植成创新沃土,创新生态越来越富有吸引力。

锁在柜子里的科技成果“解放”出来。科技成果转化“组合拳”的出台缩短了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距离。全区2021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超1300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76.8%。

“天女散花”的项目整合起来。我区向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开刀,把分散在10多个部门的130多个科技专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五类计划体系。

刻板僵硬的项目申报制度灵活起来。2017年,我区在全国首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常态制,由原来每年一次改为常年接受申报。

强弱项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我区锚定“建设一支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目标,着力引育一大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引领发展“第一要务”。

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八桂学者制度、特聘专家制度扎实推进,人才小高地、院士工作站平台建设风生水起,开展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选聘……科技创新主力军不断壮大。

2021年,高层次人才引育取得历史性突破,广西大学王双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区新增高层次创新人才65人。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全区14个市立足实际、精准施策,巧做人才大文章。

顶尖人才“突破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邕江计划”“强首府人才18条”新鲜出炉;全区首个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成功设立……南宁市紧锣密鼓聚才汇智。截至2021年底,该市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1100多名。仅在2021年南宁·东盟人才交流活动月系列活动中,就吸引超过42万人次参与。

栽好梧桐树,吸引凤来栖。柳州市每年设立1.5亿元人才集聚专项资金,对来柳工作人才最高给予1亿元项目资金资助。成功引进“国字号”人才曹海平博士、杨亚涛博士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杨世林教授团队建立了中药固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柳州分中心。

丹桂飘香,人才竞秀。“正是桂林市委、市政府给予的‘漓江学者’平台,让我实现了从市级到自治区级再到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的‘三连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孙希延点赞“漓江学者”计划。该计划已选拔培养漓江学者13名、拔尖人才208名。

搭建“人才飞地”;统筹设立国内外人才智力引进项目;中科院“科技副职”入桂工作……我区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开放的胸襟集聚人才,“磁场效应”不断释放。

“十三五”末,我区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比2015年翻两番。截至2021年底,我区技能人才达到754.79万人,全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52万人。

如今,一支日益庞大、高端引领、层次丰富的创新人才队伍正在为创新型广西建设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持。(记者 李新雄



相关推荐

活动报名

先生 女士
提交申请
* 为了您的权益,你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市 柳州市 桂林市 梧州市 北海市 防城港市 钦州市 贵港市 玉林市 百色市 贺州市 河池市 来宾市 崇左市
您的当前选择是:广西壮族自治区
确定 取消

在线客服

渠道商申请

服务商申请

TOP

申请为渠道商

我们将与您联系

先生 女士
提交申请
* 为了您的权益,你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